時光煮雨,歲月縫花。
時間的刻度
將標記青島海洋大時代的開啟——
“活力海洋之都”的愿景,
彰顯了青島生生不息的
海洋情懷和海洋氣度。
這是真正的百川歸海,
勾勒了青島這座海洋活力之城
所具備的氣質與稟賦。
大海是青島人的藍色基因
如果要給青島人找出三個
深為這座城市驕傲的
最大公約數,
大約有三個:
一是看海、二是戲海、三是吃海。
所以,
青島人在形容很多很多時,
有一個地產的數量詞——
“海了”。
青島人在形容海洋的味道時,
有一個很美很清新的詞——
“鮮亮”。
與看海、戲海相比,
吃海
更像是刻在青島人骨子里的
一種美食基因。
青島人之所以為青島人,
那就是他們的胃里
都藏著一只愛吃腥的貓咪。
從9月開始
青島市海洋發(fā)展局
將攜手青島知名的本土作家,
從青島百姓日常不可或缺的海鮮入手,
以海食記、海節(jié)氣、尋海圖等為載體,
講述青島與本土漁產品的海洋故事,
探索青島漁文化的內涵,
普及海洋知識。
可讀性、趣味性、文學性、知識性
和實用性熔于一爐,
在優(yōu)美生動的文字中
走進一個活色生香的“海味青島”。
海水正藍、天氣清冽;瓜果熱烈、月滿西樓。
中秋的美妙遠遠不止于此。因為開海,才是打開秋天的正確方式。開海的喜悅和海鮮的豐饒,使得這個季節(jié)于四季中,擁有了更超然與清新的曼妙。
于青島而言,海鮮就是這座城市的味蕾靈魂。
在青島,有一種過年叫開海了。在青島,還有一種皆大歡喜叫開海了。開海于民間而言,其熱烈歡動的氛圍,較之過年,絲毫不差。開海于青島人而言,如同盛大的節(jié)日圖騰,魚兒滿倉晚霞歸的畫面感,約等于希望的田野上收獲滿滿。這種勞作的豐收,帶著濃郁而樸實的浪漫主義氣息。同時,味蕾可以在大海暢游的快活,又是另外一種物化的喜悅感。
從8月底開始,青島的民間就開始了類似忙年的冰箱清掃行動。這時候,清理的多是在5月份封海前的海鮮“存貨”。屆時,冰箱清出來后,可以跟著開海的海鮮上市節(jié)奏,一邊買、一邊吃、一邊存。這樣到了冬天,冰箱里的海鮮又可以打“饞蟲”。
伏季休漁是讓海洋漁業(yè)資源休養(yǎng)生息的重要舉措。人類與大海彼此溫柔以待,才能獲得更長久、更豐盈的擁有。這種等待,亦是為了更有鮮度、更有質量的重逢。從5月到9月,經過4個月的翹首以盼,黃渤海海域在9月1日正式開海。青島的各個漁港像過年一樣再次沸騰、歡喜起來。如同春鮮的多姿多彩,這個季節(jié)的海鮮同樣多滋多味,活蹦亂跳的螃蟹、帶魚、鼓眼魚、黑頭魚、黃魚、對蝦、蠣蝦、扇貝、琵琶蝦、海蠣子、蝦虎、魷魚等都有,秋天里豐收的海蜇雖然只是小眾海鮮,但也因為特有的季節(jié)屬性,在一眾鮮活的海鮮中占據了一席。
青島人的胃里住著一只貓。于青島人而言,海鮮就是他們的命。開海后的餐桌,如同一個迷你的海洋世界,各類海鮮被巧婦們做成花團錦簇的美味菜肴。于外地人而言,海鮮可能是深入青島市井的最捷徑。
多年前,就有精明的上海人在露天的菜市場買來海鮮,交由小飯店的青島老板代加工,比之到酒店更有情趣也更經濟。如今,這種代加工已經升級為很多青年旅館的營銷噱頭——帶驢友逛海鮮市場,用青島話砍價,學做青島家常海鮮。當年,在青島老城區(qū)“隱居”的搖滾歌手張楚,回到北京念念不忘的就是這里的家常燒小黃花和辣炒蛤蜊,當然還有漂亮潑辣的青島小嫚。
海在腳下,
城在身后,
海鮮與味蕾艷遇。
青島靈動繾綣的海岸線,因為開海,讓感官享受變得純粹而直接。海景與海鮮,沖擊著視覺,曼妙著味蕾,一場場“海味青島”的饕餮盛宴就此鋪陳開來。
撰文 | 崔燕 攝影 | 王凱 插畫 | 陳魚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