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1日(周三)晚19:00,岳南先生做客青島書城城市課堂講述:那時先生——抗戰(zhàn)時期知識分子的家國情仇。
著名作家、被譽為“考古文學第一人”的岳南所著《那時的先生:1940—1946中國文化的根在李莊》,由湖南文藝出版社與中南博集天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(lián)合出版,這是他增刪十載,書寫在最艱危的年代,在最艱苦的李莊,中國的大師群體沉默而光榮的歷程的紀實作品,堪稱經(jīng)典巨著《南渡北歸》的先聲之作,比起《南渡北歸》,《那時的先生》是聚焦大師在李莊的六年,更可以在字里行間窺見歷史的真實細節(jié)。
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(fā),大批學術(shù)教育機構(gòu)學者、師生被迫向長沙、重慶、昆明等地區(qū)遷徙。1940年,因戰(zhàn)事趨緊,同濟大學師生遷往川南古鎮(zhèn)李莊,繼之中央研究院、中央博物院籌備處、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、中國營造學社等機構(gòu)先后輾轉(zhuǎn)而來,一時間,眾多第一流學者和大批珍貴文物古籍匯聚李莊——這個被傅斯年稱為“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”。
作品以紀實的手法,深沉的情感,酣暢的筆墨,全景再現(xiàn)了在李莊的學者們艱苦卓絕的生活與學術(shù)歷程,突出刻畫了霸氣的學人領(lǐng)袖傅斯年,耿介的考古學大師李濟,苦心孤詣的建筑學泰斗梁思成,堅忍的詩人林徽因,孤傲的才女游壽,執(zhí)著學術(shù)的董作賓、梁思永等先生的鮮明個性,以及他們面對貧病、匪患甚至死亡威脅,守望相助、窮且彌堅的精神風骨。在中國最艱危的六年,他們不離故國,焚膏繼晷,薪傳火播,在人文學科領(lǐng)域取得了世界性的榮譽,承續(xù)發(fā)展了中國文化的命脈。正如岳南所言:“真正讓我產(chǎn)生心靈震撼的是什么呢?其實是流亡該地的大師以及普通知識分子,向世界展現(xiàn)的不屈的精神風骨,那就是只要活著,哪怕只有一口氣,仍要在自己的研究領(lǐng)域努力地干下去,不怨天尤人,不自暴自棄,相反卻是血脈僨張,靈性飛揚,散發(fā)出一種堅硬如石的特質(zhì)。”
作品還著重對“研究院吃人事件”以及傅李沖突、同濟校長與教授紛爭、國寶被劫案等史事的真相做了細致探查,對其中的人事糾葛、研究院與大學的制度等進行了深刻剖析。同時兼述李莊鎮(zhèn)傳奇歷史、風土人情和當?shù)毓倭拧⑹考澰诳箲?zhàn)前后不同的人生命運,對多年被掩蔽的人物與事件做了詳細的披露,讀來令人感懷憶往、嗟嘆不已。
正如李濟之子、著名翻譯家李光謨所言:“或許,這部作品向人們提供的文化精髓就隱化于這難言的、如同林徽因詩中所述的‘萬千國人像已忘掉’的歷史記憶之中吧!”
《那時的先生》還原了中國文化版圖中不應被忘卻的一頁,在中國最艱難的時刻,先生們卓然剛毅的風骨,才是民族的底氣!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