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演阿諾與狼
《狼圖騰》海報
馮紹峰與小狼
日前,中法合拍電影《狼圖騰》在北京發(fā)布了海報、預告片和拍攝花絮。采用動態(tài)形式發(fā)布的海報中,風雪夜的草原、孤身騎行的牧民和伺機待發(fā)的野狼,營造出神秘緊張的氛圍。
投資7億人民幣、經(jīng)歷了7年籌備期和一年半的拍攝期,僅養(yǎng)狼就耗時3年的《狼圖騰》,宣布將于2014年年底全球公映,并且有望代表中國角逐201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。
根據(jù)中國作家姜戎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的中法合拍片《狼圖騰》,從一開始就有著狼一樣的“野心”——以環(huán)保的名義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。這聽起來雖有些“高大上”,但因有了法國著名導演讓·雅克·阿諾,內(nèi)地當紅小生馮紹峰、竇驍,特別是一群“狼演員”的加入,讓這部電影既不缺作者電影的人文厚重,又有了商業(yè)大片的強大氣場。
導演阿諾也曾有“知青”經(jīng)歷
1967年,北京知青陳陣和楊克響應“上山下鄉(xiāng)”的號召來到了內(nèi)蒙古額侖大草原插隊,結識了蒙古族牧民畢利格一家,也見識到了草原上最令人敬畏的動物——狼。在與狼的接觸過程中,陳陣對這一物種有了強烈的興趣。就在此時,一群外來人貪婪地掠奪了狼群儲存過冬的黃羊,打破了狼群和牧民之間的生態(tài)平衡。而以場部主任包順貴為首的生產(chǎn)隊員更是發(fā)起了一場滅狼運動,讓狼群和人類之間的關系陷入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……
作為當今出版界的奇跡,《狼圖騰》2004年出版后,10年間在國內(nèi)再版150多次,正版發(fā)行近500萬冊,盜版1600萬冊,被譯成39種語言進入110個國家。中影公司早在8年前就買下了《狼圖騰》的電影改編版權,作為總制片人,中影集團副總裁張強滿世界找導演,無奈改編難度太大,以當時中國的電影技術難以還原原著中描繪的“人狼對峙”、“狼馬大戰(zhàn)”、“飛狼”等驚險場面,所有國內(nèi)名導的第一反應都是“很喜歡,但是拍不了”。
2008年,法文版《狼圖騰》出版,小說還沒看完,讓·雅克·阿諾就放棄了去好萊塢執(zhí)導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的邀請,準備去中國看外景了。
對于《狼圖騰》,阿諾稱,自己在年輕時也曾有過作品中類似的“知青”經(jīng)歷,在從電影學院畢業(yè)后因為服兵役被送到了喀麥隆,最后愛上了非洲。他說,這是自己做導演以來,第二次看到內(nèi)容就有接拍的沖動,該片主要講述的是“一個人的改變與成長”。“我就是那個人。”阿諾說。
雖然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發(fā)生在中國內(nèi)蒙古大草原的故事,但阿諾有信心把這部影片拍出“國際范兒”。開機那天,阿諾穿一件蒙古袍亮相,并笑稱:“我忘記自己是法國人了,我以為我是蒙古人。”
草原狼“本色出演” 95%的場面是真實的
和此前國內(nèi)僅有的兩部“狼片”《狼災記》和《人狼大戰(zhàn)》不同,使用貨真價實的草原狼“本色出演”是《狼圖騰》的最大亮點。盡管憑借現(xiàn)在的電腦特技完全可以在銀幕上塑造出以假亂真的狼群,阿諾卻拒絕純粹的電腦制作,也拒絕借用狼狗代勞,堅持用真狼拍攝。電影《狼圖騰》保留了原著中大部分場景,超過95%的場面是真實的,而不是用電影特效。
“因為狼總是躲著人類,所以需要從小就開始養(yǎng)它們,這樣它們見到攝影團隊才不會躲開。”阿諾回憶,他2008年首次為《狼圖騰》來中國,第一項工作就是找狼。片方專門在北京和內(nèi)蒙古建立了4個養(yǎng)狼基地,并邀請世界頂級馴狼師加拿大人安德魯·辛普森來到中國,耗時3年養(yǎng)狼、訓狼。
雖然劇組的安全保障工作做到了國際化的標準與嚴謹,但阿諾依然表示,“參與這部電影拍攝的人們每一天都會面臨危險”。馮紹峰就曾發(fā)微博稱自己被小狼抓傷。
在內(nèi)蒙古草原冬天的極端低溫下,人的手腳經(jīng)常沒有知覺不說,連攝影機都凍得不能對焦了;而在夏天,480人的團隊每個人都是一副滿臉滿身爬滿蚊子的恐怖形象,那景象可以拍部電影叫“蚊圖騰”了。即便如此,70歲的阿諾還是帶著演員一起每天步行十幾公里,因為“不能開車,汽車會破壞環(huán)境”。
劇組的環(huán)保意識還體現(xiàn)在時時處處“以狼為本”?!独菆D騰》里最大牌的演員是狼。開機前一般是劇組和演員先等著,馴獸師再上來檢查是不是準備好了,然后一吹口哨,狼才三三兩兩姍姍來遲。而且狼的工作時間嚴格,一小時就得休息。導演最怕的就是狼受傷,這些動物演員沒有替身。
最考驗導演功力的是:給狼“說戲”是無效的,動物只有在真實的環(huán)境下才能做出相應的反應,必須花很多時間專門研究過怎么觸發(fā)狼的反應,還要有十足的耐心等待它們最好的狀態(tài)。但在阿諾眼里,“狼演員”也有讓人省心的地方,“不會像好萊塢明星一樣打電話給他們的經(jīng)紀人”。
電影拍攝中,幾位主創(chuàng)和狼結下了不解的“狼緣”。馮紹峰經(jīng)常跟馴狼組一起照顧小狼,給它們切肉、打掃狼窩,甚至想帶小狼崽一起住賓館;而阿諾學狼叫和狼攻擊人的動作已經(jīng)惟妙惟肖,他最得意的是他和劇組里“狼王”擁抱親吻的照片,因為這份親密可是狼給他一個人獨享的“特權”。
狼向往自由,人得看它臉色
在一部近10分鐘的紀錄片制作特輯中,《狼圖騰》主創(chuàng)人員道出了馴狼的核心秘籍:“它睜開眼睛看到的第一眼非常重要,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是狼媽媽,這輩子你也馴服不了它。”
主演馮紹峰的切身體驗是,狼是不能被拖著走的,它們向往自由。“不是我遛它們,是它們遛我,它們在前邊跑,我在后邊跟著,讓不讓跟還得看它們的眼色。”
在《狼圖騰》里,狼既有九曲回腸的溫柔,又有奮不顧身的兇惡。“因為狼是團隊生活的,如果仔細觀看,狼群的生態(tài)和人是很相似的。”阿諾說,你在觀察它們的世界的時候就仿佛在旁觀自己生活的社會,有一種純粹的感情和交流是可以共享的。
當年小說出版時曾在關于“狼性”是不是等同于兇狠和侵略、“狼性”和“人性”、游牧民族和農(nóng)耕民族的矛盾和融合等方面引發(fā)巨大爭議。今年恰逢《狼圖騰》圖書暢銷第10年,以末位淘汰的“狼性原則”管理著稱的中國地產(chǎn)標志性人物潘石屹更預測,如果小說是“炸彈”,那么電影的影響力無疑是“原子彈”。也有人說投拍《狼圖騰》這樣的電影是為了向世界展現(xiàn)中華民族現(xiàn)在更強盛的精神面貌和狀態(tài)。
阿諾認為吸引他拍這部電影的,主要是書中滲透出的對環(huán)境破壞的憂慮。“大家都知道環(huán)保問題不僅存在于中國,過去的歐洲和美國都曾經(jīng)歷過環(huán)境污染治理的階段。我欣喜地看到有這么一群人和我一樣對環(huán)境問題的改善有著同樣的渴望,也很榮幸和他們一起戰(zhàn)斗。”阿諾說。劇組在內(nèi)蒙古拍攝期間也盡量采用了能最大程度保護生態(tài)和草原的方式,隨行的中方工作人員也都非常小心翼翼地在保護著內(nèi)蒙古草原的生態(tài),這也讓自己更新了對當代中國人的認識。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