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都市人被工作壓力、育兒壓力與情感困惑裹挾,何處能安放無處投遞的情緒?7月4日,《我曾給情緒寄過信》大型藝術療愈共創(chuàng)體驗展在青島波螺油子藝術谷漣漪廣場正式拉開帷幕,為城市夜生活開辟精神療愈新維度。這場由藝術療愈師邊迪、趙珂欣聯(lián)合波螺油子藝術谷打造的沉浸式,以“藝術即信使”為核心理念的體驗展,將持續(xù)至7月6日,每日16:00至20:00向公眾開放。
展覽突破傳統(tǒng)藝術展的觀賞邊界,打造五大交互體驗空間,讓每位參與者都能成為“情緒郵差”。在“情緒轉換屋”,參與者可通過書寫釋放內心“褶皺”,步入“心靈過渡艙”完成情緒卸載;“流動的集體潛意識”以人生四階段為脈絡,用藝術裝置構建可漫步的“人生長河”,引導觀眾在時空交錯中進行心流對話。
中心廣場的“共鳴置換站”成為情感共振的樞紐,人們在此創(chuàng)作手工作品并與陌生人交換,完成最小單位的治愈傳遞;“遇見之路”用鏡像裝置與光影藝術,讓參與者重新凝視自我價值;“元認知觀察臺”則提供靜坐空間,鼓勵都市人在快節(jié)奏中按下暫停鍵,進行認知復盤。
活動特別設置四大彩蛋環(huán)節(jié),構建“表達——釋放——整合”的完整療愈鏈條。參與者分享活動內容至社交平臺,可兌換“特殊儀式入場券”享受二次體驗;7月6日的“情緒溶解瓶”將成為高潮,眾人將創(chuàng)作的情緒T恤投擲至中央畫布,通過集體行為藝術完成情緒釋放;“驚喜療愈禮包”包含定制明信片與空白情緒T恤,支持現(xiàn)場涂鴉或珍藏;活動結束后,觀眾可繼續(xù)探索波螺油子藝術谷的常設藝術場景,讓療愈體驗自然延續(xù)。
本次活動由兩位兼具國際視野與臨床經驗的藝術療愈師主導。邊迪作為香港BAHE認證療愈師、資深心理咨詢師,曾主導多場生活美學療愈項目,倡導“藝術即生活”的療愈哲學;趙珂欣擁有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心理學背景,結合神經科學與藝術療愈技術,形成科學與美學融合的干預體系。雙方聯(lián)合上海心理學會藝術心理專委會等專業(yè)機構,確保體驗在藝術表達與心理干預間達成平衡。
展覽通過無門檻的藝術形式打破年齡與職業(yè)界限?,F(xiàn)場一位參與活動的廣告從業(yè)者表示:“在‘共鳴置換站’收到陌生人寫著‘低谷時記得抬頭看星’的手繪卡片,突然覺得城市不再是孤島。”這種基于藝術共創(chuàng)的情感連接,正成為青島夜經濟中獨特的精神消費樣本。
當杜尚說“藝術是上帝寄給世界的信”,這場展覽讓每個人都成為郵差。在波螺油子藝術谷的星空下,情緒不再是需要隱藏的秘密,而是通過色彩、文字與裝置得以具象化的“心靈信件”。
青島財經日報/首頁新聞記者 盛軍
責任編輯:王海山
請輸入驗證碼